实际上,俞庆棠之所以被选为主编,应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她对中国农村问题一向抱有浓厚兴趣,并有相当的研究心得。1932年,她在《申报月刊》上专门发表文章,认为中国农村衰落原因主要集中在经济、政治以及农民素质方面,特别是农民“因为没受过教育,所以不能想办法来挽救农村社会的衰败,造成繁荣的农村”[186]。为了更好研究农村问题,她于1935年加入农村经济研究会。二是她作为社教社总干事,该学术团体一向注重农村问题研究,如社教社第一届年会,俞氏提交“本社于本年度内注重乡村建设运动案”,称中国学制与课程,均忽略了农民,“以致负国税最大义务之农民,受赋税天灾人祸,层层压迫,而毫无教育机会可言,农村经济日益衰落。……请本社函请热心人士,教育专家,会同讨论实施乡村民众教育之理论与方法,非特拯救农民疾苦,亦所以奠国家之基础”[187]。之后历届年会均有社员递交相关主题议案,农村问题是社教社社员所感兴趣的话题,且不少社员在基层工作,与农民有直接接触,社教社的成员是潜在的作者队伍。三是俞庆棠与俞颂华(《申报》核心人物之一)的手足关系,亦为她被《申报》聘为该栏目主编做了人脉铺垫。当然,俞庆棠作为社教社总干事,受邀主持《申报》副刊《农村生活》,借助《申报》平台,对社教社的社会影响的宣传无疑是极为有利的。这一点,从俞庆棠本人接受主编作过说明中可窥一斑:“民国廿四年的冬季,承《申报》之约,为编辑《农村生活》一栏,藉着日报所有的广大的读者,这农村生活的写真,或许可以引起许多人的同情,同时可以供研究农村问题和从事乡村工作者的参考,所以不揣学识简陋,欣然担任了”[188]。《申报》作为发行多年的大报,拥有众多固定的作者群,社教社社员文章发表、增加社会影响的同时,亦是社教社“研究社会教育学术”宗旨的践行。
相关影视:1962年出生的影视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