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刘文静最初不是直接劝李渊起兵,而是间接通过李世民,再由裴寂去劝说李渊,其原因大概就在于此。正是这种情况,客观上使李世民有了更多的结交豪杰之士的机会,使他能多方求教,增长见识和才干,更全面地了解当时的形势和各种人物的见解。起兵反隋的过程中经受锻炼的时期,也是李世民政治思想上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
攻占长安
晋阳起兵后,为了师出有名,李渊散发檄文给诸郡,称自己队伍为“义兵”。但也遭到了某些隋朝地方势力的抗拒,如“太原辽山令高斌廉拒不从命”,并派遣使者星夜赶往江都,向隋炀帝奏报李氏父子举兵的事。隋炀帝本就忌恨李渊据有太原,听到奏报后,非常害怕,于是下令“东都西京,严为防御”,以防李渊势力的进一步扩大。
西河郡亦不顺从李渊。晋阳起兵后的行动决策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要乘虚入关,直取长安,以便控制关中、陇右以争天下。面对隋地方势力的抗拒,李渊的政治头脑非常清醒。他分析当时的形势说: “辽山是守株待兔可得的,不值得焦虑;西河绕山的路是我们必经之地,不能放弃。”李渊要挥师南进,必经西河郡,为了扫清道路,必须首先攻下该地。这也是起兵之后的第一个战役,其成败影响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