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源甚早,但到唐代,有他发展的两大趋势。
一:由贵族阶级转移到平民社会。
二:由宗教方面转移到日常人生。
大体说来,宗教势力本易与贵族特权结不解缘。只要社会上封建贵族的特权势力取消,宗教的号召与信仰,亦将相随松懈。古代中国的宗教势力,已随春秋、战国时代封建贵族之崩溃而失其存在。东汉以下,新的门第产生,变相的封建贵族复活,印度佛教适亦乘时东来。隋、唐以下,科举制兴,门第衰落,佛教势力亦渐次走上衰颓的路。因此唐代的文学、艺术,遂很显著的有此从贵族到平民从宗教到日常人生的两大趋势,亦是相随于当时的历史大流而自然应有的。
现在先说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必溯源于《诗经》三百首。但那时还在封建贵族时代,虽则三百首《诗经》里,有不少平民社会的作品,但到底那三百首诗是由政府收集而流行在贵族社会的,不好算他是纯粹的平民文学。战国时代的《楚辞》,亦似山平民社会开始,但到底还发育成长在贵族阶级的手里。汉代的“辞赋”,沿袭“楚骚”而来,大体上还流行在宫廷王侯间,成为一种寓有供奉上层贵族消遣性的文学。那时的“乐府歌辞”,亦还和古代《诗经》一般由民间采上政府,同样不脱上层阶级之操持。但到“五言诗”逐渐发展,纯粹平民性的文学亦逐渐抬头一到魏、晋、南朝,五言歌诗更盛行了,那时是古代的贵族文学逐渐消失,后代的平民文学逐渐长成的转变时代。但魏、晋、南朝的诗人,多半出身于门第新贵族中,还不能算纯粹的平民文学。中国文学史上纯粹平民文学之大兴,自然要从唐代开始,那是与政治、社会一应文化大流的趋势符合的。唐代诗人之多,诗学之盛,真可说是超前绝后。清代编集的《全唐诗》九百卷,凡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可以想见其一斑。唐诗之最要精神,在其完全以平民风格而出现,以平民的作家,而歌唱着平民日常生活下之种种情调与种种境界。纵涉及政府与宫廷的,亦全以平民意态出之。那五万首的唐诗,便是三百年唐代平民社会全部生活之写照。唐代文学始普及全社会全人生,再不为上层贵族阶级所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