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的这段叙述后来成为不少史学论著判断石达开参与诛杨密谋的依据,因此有必要略加辨析。
李秀成的叙述很有些前后错乱或含混不清之处。首先,秦日纲、陈承瑢事实上参与了密谋。但在李秀成的叙述中,虽然一开始提到秦日纲,说他也是“积怒于心”,却根本未提及陈承瑢。而在说到韦、石密议时,竟然把秦日纲也排除在外了。其次,对韦、石二人密议杀杨的时间交代不清。先说“原是”韦、石二人密议,似是在杨逼封万岁之前;但后又说,天王封杨万岁,韦、石两人不服,所以密议杀杨。仔细推究原文,实际是说杨秀清逼洪秀全封其万岁才引起二人不服,起意杀杨。但杨秀清逼封万岁时,韦、石二人,一在江西,一在湖北,根本不可能有机会碰头密议。若说密议是在攻破江南大营后,二人分赴江西、湖北之前,则他们不可能未卜先知,预先为当时还未成为事实的逼封万岁而密议杀杨,更不可能在如此密议之后还能坦然奉杨之令各赴前程。再次,退一步讲,如韦、石二人确有密议,在洪秀全密召时,石达开理应与韦昌辉一起赶回天京。因从行程上说,武昌并不比瑞州更远;且二人一同回京解决杨秀清及其兄弟数人的问题更易得手,更有把握,也根本无须大肆屠戮,株连其部属。若两人先有密议而届时只韦一人赶回,则石亦陷韦于不义。从石达开的为人来说,似亦不会如此行事。最后,在太平天国的体制中,杨秀清的地位极其崇高,又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贼情汇纂》即将洪、杨二人并称“首逆”),如果他没有逼封万岁的举动,如果洪秀全不下定决心,任何其他人,即使如韦、石这样的首义之王,也是没有条件而且不敢私下密议“诛杨”的。何况石达开实际上深受杨秀清信用,其本人并未受过杨秀清的责罚,与韦、秦二人多次遭受刁难打击因而对杨秀清深怀忌恨还是有着质的区别的。当时清方的情报分析也只是认为杨、韦之间势成水火,必有并吞之事,而根本未将石达开搅入其中。总之,“韦石密议”之说疑点多多,不足为据。李秀成在天京事变发生时还只是在外带兵的将领,不可能了解多少真实的内情,所述只能是得自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