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东征
西周初,周公姬旦为平息武庚叛乱,巩固周王朝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事。武王灭商两年后病死,周成王年幼即位,不能理事,由周公摄政,部分王室大臣及武王之弟管叔、蔡叔不服,诬其篡位。商纣之子武庚乘机煽动管叔、蔡叔造反,联合东南殷商残余势力起兵反周。面临这种局面,周公首先向召公等王室大臣解释,消除疑忌,安定王室内部。然后调动大军东征,讨伐武庚。东征军迅速翦除以武庚为首的叛乱势力,杀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接着,又挥师东进,经过3年苦战,相继削平了参与叛乱的东方小国和诸侯,使周王朝的统治势力扩展到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东征的胜利,为西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
分封制
西周初期建立政权、巩固统治的重大措施。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分土封侯。周王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王室直接统辖。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各建邦国。诸侯主要有3种类型:周王的同姓亲属、功臣、古帝王后裔(实际是一些较强大的部落或方国首领)。诸侯对天子保持臣属关系,承担各种义务: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等。诸侯在封国内也实行分封制度,把大部分土地封给自己的卿大夫(主要为诸侯嫡长子之外的余子,也有部分异姓功臣),作为采邑。卿大夫又把所受采邑的土地分封给士,士直接统治人民。自诸侯至士,其职位、俸邑都由嫡长子继承。这样,周王、诸侯、卿大夫、士逐级形成一个宝塔式的统治体制。相传周初武王、成王、周公先后封置71国,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周初通过分封诸侯,巩固了周王朝对广大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并扩大了其影响和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