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天、法祖”的思想信仰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逐步将其规范为“礼乐之道”。尤其是周文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的思想和周公在《康诰》等文中反复提到的“康民”、“保民”、“裕民”、“庶民”等观点,以及二者共有的“天命”观对后来儒学的形成影响很大。春秋时期“周礼”发生了质的飞跃。孔子继承了这种天命神学和祖宗崇拜的传统信仰,并将其加工发展成为强调“尊尊”、“亲亲”的儒家学说,以期巩固专制的宗法制度。这些学说基本上构成了儒教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但此时的儒学、儒家还仅仅作为一种政治伦理学说流派与当时的“诸子百家”进行争鸣,尚且不能称为“教”。
然而,由于儒家学说维护宗法制度的本质内涵从根本上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稍加改造就可以为其统治服务。于是儒家学派的后继者顺应时代潮流,继承了“儒”家思想精华的同时对其加以改造,使儒家不仅发展成为儒教,甚至一度成为实际上的中国国教。
继承和发展儒学的人物首推孟子。这位鲁国贵族后裔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和德治思想,并将其与政治联系到一起,即把“亲亲”、“尊尊”、“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此作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的手段。他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就是“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渊源。可见,孟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