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中国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迎来了一场命运攸关的战争。
1890年,已经身为首相的山县有朋在第一届议会上公开鼓吹他的所谓“利益线”理论,指出国家独立自卫之道有二:一是防守主权线,即保卫本国疆土不容他人侵犯;二是维护利益线,即在与国家主权线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必须经常处于优势地位。他指出,仅仅防守主权线已不足以维护国家的独立,必须进而保卫利益线。
利益线理论其实并不新鲜,不过是为推行武力扩张政策而精心编织的又一个蛊惑人心的理由。根据山县的要求,外相青木更加露骨地提出要在近期内抢先占领朝鲜、满洲和俄国滨海地区,甚至要把朝鲜、满洲并入日本。山县、青木的这些论调,是日本立宪后第一届内阁对邻国外交的总方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陆政策”,此后成为日本对亚洲政策的核心内容。日本开始通过各种手段,力争使朝鲜脱离清政府控制,成为“独立国”,进而加以吞并。
1894年2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直逼首都汉城,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接到朝鲜政府的乞援信,特别是从袁世凯处获得日本不会出兵的保证后,清政府决定向朝鲜派兵。此时日本政府却违背承诺,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由,也派兵入朝。6月5日,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积极备战。但是几天后东学党起义军与朝鲜政府达成《 全州和约 》,汉城局势趋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