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带有电影的镜头感,尸骨之上,高大葳蕤的树干漏下的光斑清晰可触,牺牲战士的侧脸在硝烟背景中有如年画,詹姆斯在最后的冲锋之前许愿来世变作天堂里的云,美的诗意都与残酷的死亡相伴,体现了强烈的悲剧美感。对神秘的拯救性力量的触碰,例如信奉佛教的“我”(钱释迦)与信奉基督教的詹姆斯讨论来世与轮回,使文本有了史诗的庄严感。战争题材写到最后,都会回归情感与人性,那是对生命的贪欲,对家庭和亲人的眷恋与怀念。作为一名女作家,温燕霞的笔触大气深刻而又细腻感人,人文关怀贯穿始终。
诗人、翻译家穆旦与文本中的“我”经历相似,都是毕业于外语系,二十多岁时怀着家国情怀加入中国远征军。穆旦在《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中这样写道:“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生命是脆弱的,因战争而更加坚韧,《磷火》字里行间没有煽情的字句,对生命的礼赞却暗流涌动。每一片密林里都有白骨如何脱尽血肉的故事,时间如同詹姆斯手中的相机,在历史的弹道里见证与记录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