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0年的某一天,我国汉朝的一位史官司马炎在弥留之际,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说:“我的祖先是周代的太史,你再做太史,就是继承我们祖先的光荣事业了。我死后,你不要忘记我所要写作的史书啊!”
一席语重心长的重嘱,使司马迁热泪盈眶。他哭着答道:“小子虽然不敏,一定尽力完成先人的志愿。”
司马迁所说的志愿,就是写作《史记》,他要使这部著作能够做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可是,在他着手写这部大著作不久,李陵案件爆发了,将军李陵在同匈奴的一次战争中,因寡不敌众而战败投降了。司马迁为李陵说情,触怒了汉武帝,被投进了监狱,受到残酷的“腐刑”。
受刑之后,司马迁不堪忍受精神上的剧烈痛苦,曾经打算自杀,可是转念一想,还有一件伟大的事业——《史记》的写作——等待他去完成!自己死了,谁来继续?他鼓起勇气,挺起身来,抹干眼泪,藏起痛苦,拿起笔来,继续写他的书。
公元前91年,司马迁用生命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包括12篇“本纪”,10篇“年表”,8篇“书志”,30篇“世家”,70篇“列传”——共130篇,52万6500字。
唱反调改变三世未被重用的命运
汉武帝下了很大决心,花了很大力量要抗击匈奴的侵扰,他要求臣下都要为抗击匈奴尽力,要他们挺身而出,杀敌立功。为此,他大力奖赏了作战有功的卫青、霍去病等人,对临阵怯逃、失节或战败者如王恢、狄山、李陵、苏建等,则予以严厉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