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欧洲的铁路为数不多,里程也不长,消息的传播速度还比较慢。但法国和比利时革命者成功的消息刚刚抵达波兰,就立刻引发了波兰人反抗俄国统治者的激烈战争。俄国人获得了绝对胜利,他们以众所周知的俄国方式,“确立了维斯瓦河[7]沿岸的统治秩序”。1825年,尼古拉一世继任沙皇。对于从家族继承而来的、神授的波兰统治权,他深信不疑,也决不放弃。在俄国,神圣同盟的原则仅仅是一张废纸,被迫流亡西欧的千万波兰人民就是铁证。
意大利也在劫难逃。帕尔马女公爵玛丽·路易斯曾经是拿破仑的妻子,但她在滑铁卢战役之后离开了拿破仑。这一次,突然涌起的革命浪潮,把她驱逐出了国境。激愤的教皇国民们本来打算建立共和制国家,可是奥地利军队迅速让一切恢复了旧貌。梅特涅依旧端坐在普拉茨宫——哈布斯堡王朝外交大臣的住所,秘密警察复归原位,“和平秩序”再次得以维护。直到十八年后,一次更为成功的努力,才使欧洲人民彻底摆脱了维也纳会议的可恶枷锁。
法国,这座欧洲革命的总风向标,再次率先发出了革命的信号。查理十世之后,路易·菲利普接任法国国王。他的父亲就是著名的奥尔良公爵——他曾经支持雅各宾派,并以决定性的一票判处了路易十六的死刑。在大革命初期,他起过重要作用,享有“平等菲利普”之称。后来,在罗伯斯庇尔清洗革命队伍、肃清“叛徒”(与他意见不合者)期间,奥尔良公爵被杀害。路易·菲利普被迫逃亡,从此四处流浪。他当过瑞士中学教师,也曾探索过美国的“遥远西部”,拿破仑失败之后才重返巴黎。他比愚蠢的波旁表兄们要聪明很多,而且生活俭朴,常常夹着把红伞在巴黎的公园散步,并像所有的慈父那样带着一群孩子。可惜法国已经不再需要国王了,路易直到1848年2月24日才明白这一点。那天清晨,一大帮群众拥进了杜伊勒宫,赶走了国王,宣布成立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