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所有的事件中都可以看出,杨修具有对曹操意图的洞察力的特殊才华。用夏侯惇的话来说,便是“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杨修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高明的心理专家,在“众人皆醉”之时,唯他可以“独醒”,可以说杨修总是可以准确地掌握到曹操的心理动态,并且这也成了杨修卖弄的资本,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浮躁,多么期望自己的才华能够被展示出来,得到曹操的重视和大家对其的肯定。杨修虽然是聪明的,却是缺乏大智慧的。曹操本来便生性多疑,他又怎么愿意自己的部下将自己完全看透?可是在杨修面前,曹操的种种小把戏却无法欺瞒得过,况且杨修他自己能够把握住曹操的思想意图也就罢了,而他却又不肯将之埋藏在心里,反而一再地炫耀于他人。这样一来,曹操所追求的神秘感无疑荡然无存,由此他对部下的控制力无疑也会随之而减弱,又怎么能够留下这样一个人呢?
杨修之死,死于泄露了军事机密。曹操能够容忍杨修,皆因杨修的才华;而曹操不惜痛杀杨修,则因杨修“自作聪明”。修府门、食酥,曹操可以因为惜才一笑而过,而当杨修帮曹植争夺嫡位,曹操虽然不高兴,但是也能忍受,何也?君子爱才是也。但是“鸡肋”一事,绝不能忍。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又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杨修在这里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如果说他泄露军事机密、扰乱军心,一点也不为过。况且如此一来,在杨修面前曹操就像是被人扒光了衣服,所有的秘密也都一览无遗。这对于一个需要保持一些神秘感来更好控制部下的领导者来说,无疑是忌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