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先生尝言:“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
请问。
曰:“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个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
【译文】
先生曾经说过:“佛教看似不执着于各种形象(不着相),但实际上他们却执着于这些。而我们儒家看似执着于各种形象,但实际上我们并不执着。”
有人向先生请教这个问题。
先生解释说:佛教徒害怕被父子关系所牵累,所以他们逃避了父子关系;害怕被君臣关系所牵累,所以他们逃避了君臣关系;害怕被夫妇关系所牵累,所以他们逃避了夫妇关系。这都是因为他们执着于君臣、父子、夫妇这些形象,觉得这些关系会给他们带来负担,所以选择逃避。但是,我们儒家看待这些关系却不同。我们认为,有父子关系,就应该用仁爱去对待;有君臣关系,就应该用忠义去对待;有夫妇关系,就应该用礼仪去分别。我们何曾执着于父子、君臣、夫妇这些形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