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各种有关情志病的论述,明确突出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致病特点,并且有“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去流淫不止……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等记载,说明了思虑、恐惧的发病关系。另外,还有“惊则气乱、恐则气下”之类的描述,说明脏气与脑气不相接,便使脑的功能失调而产生神志和精神的变化。
另外,《金匮要略》指出:“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不仅指出了脏躁多发于女性,以“喜悲伤欲哭”为主要症状,并且还认识到本病的变幻多端,用“象如神灵所作”进行了恰当的概括。
清代名医吴谦等在《医宗金鉴》中明确指出:“脏,心脏也。心静则神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故喜悲伤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不仅澄清了脏躁的病位与病机,而且还把脏躁纳入精神类疾病的范畴。
中医学认为,焦虑主要是由外感及内伤等引起,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精神因素结合年龄、文化和生活习惯、工作环境以及躯体疾病等因素所致。关于其致病机理,综观诸家论述,多与心、肝、肾三脏有关,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