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钦斯编写了两段文字,用以描写一名叫做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热情外向的人,另一段则把他描写成冷淡内向的人。接下来,他将重新组合后的两段文字,分别给不同的被试者阅读。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实验结果表明,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即首因效应的作用较大。但是,卢钦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果在两段文字之间插入某些其他活动,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则大部分被试者会根据活动以后得到的信息对吉姆进行判断。也就是说,最近获得的信息对他们的社会知觉起到了更大的影响作用。
有关近因效果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某社会名流,一生声名卓著,到了晚年却因为一粧丑闻而臭名昭著;夫妻之间吵架,一气之下忘记了过去相濡以沫的恩情,闹嚷着要离婚;多年的生死之交,可能因为最近的一次小小的误会而分道扬镳;人们在谈话中总爱把最近看到的事物作为话题,或是把最近看到的一本书上的内容作为例证来说服他人;企业的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评价时,往往也是把员工最近的表现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