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年过的是缺衣少食的穷苦日子,中年在军队里,在兵火喧天,白刃相接的戎马生活中度过,四十岁以后,把全副精力处理国事,过分紧张疲劳,五十岁以后,体力便支持不住了,害了心跳很快的病症,宋濂劝他清心寡欲。他又时发高热,好幻想,做怪梦,在梦中还看到了天上神仙宫阙。有时喜怒不常,暴怒到失去常态。特别使他感觉痛苦,影响精神体力的是家庭之间,父子之间的矛盾。
朱元璋的大儿子皇太子标,生性忠厚,长期接受儒家教育,被教养成儒生型的人物。老皇帝过了五十岁以后,精力有点不济了,就要皇太子帮着处理一般政务。一来是分劳;二来也趁此训练这下一代皇帝办事的能力,指望他儿子是汉文帝,不是汉惠帝。但是,父子俩出身不同,所受教育不同,生活实践不同,一个是从艰苦斗争中成长的,一个是在太平环境中成长的,思想作风也就自然不同。老皇帝主张以猛治国,运用法庭监狱特务和死刑震慑官民,使人知惧而莫测共端,皇太子却大讲其周公,孔子之道,讲仁政,讲慈爱,杀人越少越好;老皇帝要用全力消灭内部的敌对力量,巩固皇家统治,皇太子却要照顾将相过去的汗马功劳,照顾亲戚情谊,兄弟友爱,向父亲说情争执,一个严酷,一个宽大;一个从现实政治斗争出发,一个从私人情感出发,父子俩的分歧日渐扩大,有时也不免发生冲突。明朝的野史家传说,宋濂得罪,皇太子为他的老师哭救,朱元璋发怒说:“等你做皇帝赦他!"皇太子惶惧投水自杀,左右赴救得免。又说皇太子谏朱元璋: “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不作声。第二天故意把一条棘杖放在地下,叫皇太子拿起,皇太子面有难色,朱元璋说, “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都给去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皇太子说: “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掼,皇太子只好逃走。这两个故事虽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却反映了他们父子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