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尴尬的场合中,固然需要有一个懂事的局外人来“和一下稀泥”,让大家一笑了之,解开小疙瘩。不过,一个巴掌拍不响,“和稀泥”的人也需要配合,如果当事人不理解“和泥者”的好意,一意孤行,那无论怎么想“和”,都起不到好的作用了。
在一辆列车上,一位妇女卖雪糕,先叫二角五分一块,后又叫五角钱一块。
一位年轻女人买雪糕时说:“前面卖的二角五,后面卖的是五角,有这样做生意的吗?”卖主却说:“这叫一分钱一分货,二角五的怎能和五角的相比。”然后还说了一句,“虎了巴叽的(东北话“傻”的意思)。”
买雪糕的年轻女人脸色“唰”地变了,她高声地说:“什么意思?你说谁‘虎了巴叽’的?”
卖主没想到被人家听懂了,顿时傻了眼。买主得了理,越说越带劲,一场口水战争即将爆发。这时一位旅客灵机一动,说:“大姐,她说的是雪糕‘苦’了巴叽的,不是说您‘虎了巴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