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二届中委”总计76人,其中中执委25人:林森、邹鲁、覃振、张继、谢持、胡汉民、邵元冲、李烈钧、沈定一、居正、傅汝霖、许崇智、黄复生、石瑛、张知本、桂崇基、田桐、何世桢、张星舟(厉生)、刘积学、茅祖权、管鹏、黄季陆、焦易堂、孙镜亚。
候补中执委39人:陈箇民、张平江、孙镜、宋镇仑、李翊东、黄英、张近芬、李次宋、高岳生、李宗邺、李东园、蒋希曾、胡文灿、宋垣忠、袁世斌、沈肃文、张善与、刘恺钟、龚村榕、刘绛英、习文德、刘景新、毛仲衡、刘求南、翁吉云、纪人庆、陈兆彬、邓宝珊、萧异、王光辉、邓献征、陈敬修、朱霁青、梁楚三、王鸿一、姜次烈、马彬、李征植、黄振家。
中监委7人:李敬斋、石青阳、马叙伦、陈去病、于洪起、谢英伯、樊钟秀。
候补中监委5人:张秋白、郑毓秀、黄斗寅、沈素生、丁骞。
对比上海与广州“二届中委”名单,发现有两人被对立的双方同时推举,一是胡汉民被双方推选为中执委,一是朱霁青被双方推选为候补中执委。胡汉民因涉嫌廖仲恺案于4个月前被汪精卫“放逐”苏俄。据张国焘回忆,胡汉民在广州二大竟以最多票数当选为中执委,选票统计出来后,汪精卫让大会秘书长吴玉章将胡汉民的票数减少1张,使之与汪精卫、谭延闿、蒋介石相同,并将其列于当选名单的第3位。张国焘认为:“这事令人啼笑皆非:胡氏的当选固由于事先的安排,但他得到最多的票数,至少足以证明代表中并无坚决反胡的人。”胡氏全数当选,意味着中共代表也都投了他的票。不仅如此,胡氏还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兼工人部长。两个多月后,上海“二大”也选举胡为中执委。大权旁落、远在苏俄的胡汉民反而成为“左右逢源”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