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闼戏》,又名《樊哙排君难》。它是根据楚汉相争时“鸿门宴”的故事改编的,为了庆贺唐昭宗返正而上演,属于历史剧。据《唐会要·诸乐》载:“光化四年(901年)正月,宴于保宁殿,上制曲,名曰《赞成功》。时盐州雄毅军使孙德昭等,杀刘季述,帝反正。乃制曲以褒之,仍作《樊哙排君难》戏以乐焉。”显然,这出戏是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
像这类戏剧,一定还有不少,可惜没有流传下来。此外,还有一种被称为“合生”的有说有唱有舞的戏剧形式,在唐前期已很流行。《新唐书·武平一传》载:中宗宴两仪殿,“胡人袜子、何懿等唱合生,歌言浅秽”。平一上书曰:比来“妖妓胡人、街童市子,或宫妃主情貌,或列王公名质,咏歌蹈舞,号曰‘合生’”。这些戏剧艺术的发展标志着这一时期已经具备有后世戏剧的雏形。
五、民谣、民乐与民间音乐比赛
唐代的民间歌谣活动十分盛行,诗人们以“行人南北尽歌谣”[56],“人来人往唱歌行”[57]等诗句来反映当时民谣的盛况。
对情歌、唱山歌等活动,广泛流行于乡村僻壤及少数民族地区。《宣和画谱·唐女仙吴彩鸾》条记载:“南方风俗,中秋夜妇人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最为盛集。”民间赛歌成为一些地区的风俗,如巴渝一带,“岁正月……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58]。民歌的盛行,影响到文人的创作,刘禹锡的《竹枝词》有:“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堤上行》之二有:“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踏歌词》之二有:“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唤树鹧鸪鸣。”这些都反映出大江南北民间对歌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