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朝修史,盛世出书,这薪火相传的重任,从来是中国知识分子视作神圣的职责。
不过,中国的文人很多,中国有大学问的文人也很多。但是能主持编纂这样煌煌巨制的帅才,恐怕也就只有明之解缙、清之纪昀,堪当重任,除此以外,再找不到第三位。这以后,清末无,民国无,尤其到了当下,经过长时间厚今薄古的“调教”,几乎少见通古博今之士,实在是很可悲哀的事。于是,再要出什么套书、类书、史书、集成等等大部头著作,只好看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南郭先生,上蹿下跳,暴得虚名了。
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你有什么办法?
解缙(1369—1415),字大绅,江西吉水人。“幼颖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授中书庶吉士”,时年二十岁。这个地方,还出过一个大文人欧阳修。某种程度上讲,这两位乡党,无论履历、仕途、出身、学位,颇相类似。欧、解都为翰林学士,都在帝王身边做过侍读学士,一为龙图阁大学士,一为右春坊大学士。甚至最后,一个为帝王所逐,一个为帝王所杀,这两位大知识分子的命运,应该说相差无几。
但是,解缙相比于他宋朝的老乡,在文章,诗词,学问,著作上的名声,成就,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要略逊于这位乡先贤。无论如何,那是千古定评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歌赋,传世至今,仍在口头传诵不绝,可谓达到了真正的不朽。而解学士,除了那部破碎残缺的《永乐大典》,以及他那空有抱负的雄图大志,以及他那不幸而言中的评人论事外,对大多数后人来讲,便了无所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