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文家有浑仪,测天之器,设于崇台①,以候垂象者②,则古玑衡是也③。浑象,象天之器,以水激之,或以水银转之,置于密室,与天行相符,张衡、陆绩所为,及开元中置于武成殿者,皆此器也。皇祐中,礼部试《玑衡正天文之器赋》,举人皆杂用浑象事,试官亦自不晓,第为高等。汉以前皆以北辰居天中,故谓之极星,自祖暅ɡènɡ以玑衡考验天极不动处④,乃在极星之末犹一度有余。熙宁中,予受诏典领历官,杂考星历,以玑衡求极星。初夜在窥管中,少时复出,以此知窥管小,不能容极星游转,乃稍稍展窥管候之。凡历三月,极星方游于窥管之内,常见不隐,然后知天极不动处,远极星犹三度有余。每极星入窥管,别画为一图。图为一圆规⑤,乃画极星于规中。具初夜、中夜、后夜所见各图之,凡为二百余图,极星方常循圆规之内,夜夜不差。予于《熙宁历奏议》中叙之甚详。
注释
①崇台:高台,便于观测天象的场所。②垂象:显示征兆。③玑衡:省称。古代观测天体的仪器。④祖暅:南朝著名数学家,祖冲之之子。⑤圆规:规定样式的圆圈。
译文
天文家有浑仪,是测量天象位置的仪器,设置在崇台,以备天象征兆显现,也就是古代说的玑衡。浑象,是用来演示天象的仪器,用水流驱动,或用水银使其旋转,放置在密室里,与天体运行相符,是张衡、陆绩发明制造的,到了开元年间放置在武成殿里的,也是这件仪器。皇祐年间,礼部出的试题为《玑衡正天文之器赋》,应试的举人都将其与浑象混淆,考官自己也不清楚,评为高等。汉以前都以北极星居于天中,称其为极星,自从祖暅用浑仪查验天极不动的地方,离北极星还有一度多的距离。熙宁年间,我受诏任职历官,综合考证星历,用浑仪来探查北极星。初夜时分北极星在窥管中,过了一小会儿又出离窥管的范围,因此得知窥管小,不能容纳北极星的游转,于是稍稍扩展窥管再等它。总共经过了三个月,北极星才游转进窥管内,一直出现而不隐匿,这才知道天极不动处,离北极星还有三度多。每次极星进入窥管,单独画一张图。图上是一个圆规,把北极星画进规中。根据初夜、中夜、后夜所见的形象各自画出,一共是二百多图,北极星才有规律地在圆规之内,夜夜不差。我在《熙宁历奏议》中详细叙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