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陵区之内,特别是后龙地界,到处是茂密的树林,丛生的杂草,堆积的枝叶,漫山遍野,无边无际,极易发生火灾。故每年都要将风水墙内的荒草割除一次,割除的时间一般定在农历九月初一,如遇闰月,则从八月初一开割。每到这时,由马兰关总兵衙门先期在路口贴出布告,晓谕满汉军民人等届期进入风水墙内割草,各口、门官兵则严格搜查,严禁夹带火镰、烟包及其他易燃物品,次年三月初一停止割除。
为防止陵区外的野火延烧到陵区内,早在康熙二年就由守陵官兵在后龙的东、西、北三面开割了一条宽30丈、长84里的防火之道,在火道之内,把一切树木、杂草砍除干净。每年割除一次,由白露节开始,马兰关镇标的左右两营各派兵一百名,分别由千总、把总二员带领,予以割除。自乾隆元年开始,又从陵区东侧的灵窝沟起,分别向北、向西再转向南开设了一条宽20丈,长320里的外火道。道光七年,又在昌瑞山后开割了一条长21.5里的里火道。至此,陵区的后龙已形成了里、内、外三条火道。而前圈自乾隆四十六年和同治五年,也分别开设了两条十余里的火道。由于这些火道的开设,使清东陵历经二百多年而未发生过重大火灾。与此同时,火道也逐渐成为陵区边界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