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生活在法门寺周围的古周原的父老乡亲,他们才是最直接、最伟大的真正意义上的宝塔的拯救者。这些有着华夏民族美德、青史流传的周原父老,他们的骨血里无不荡漾迸射着文明的琼浆和人性的光辉。
建造宝塔的最初行动拉开了帷幕。在官僚政府分文不给的情况下,法门寺外不远的宝塔村较有威望的信善之士党万良、杨禹佐等人,勇敢地站了出来,策划权衡,设立捐资库,号召四乡八邻捐资献产,修建宝塔。四百年后,当宝塔再一次被大自然摧毁时,他们的后世子孙又一次站出来力主倡修,并为法门地宫的开启做出了非凡的贡献,这自然是后话,暂且不提。
题法门记寺。题明代文砖曰刻:“舍水之人多积福,无穷之福也。舍一担之水,积一家之福。”由此可见建塔时物资匮乏及民间捐献之热诚
由于木式结构的宝塔有着容易被焚烧和腐蚀溃烂等弱点,自唐代之后,宝塔的修筑渐渐地由木式结构转变为不易焚烧和腐朽的砖石结构,这种结构形式由于有着许多木式宝塔所不具备的优点,所以当历史发展到明代时,已被广泛采用,而木式结构的宝塔就自然地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