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朝天幞皇冠:又名“翼善冠”,原置于万历头骨右侧一个圆形盒中。通体以极细金丝编结而成,重826克,半圆形帽山上立着两个状如兔耳的金丝网,两耳之间高悬一颗明珠,两条金龙足登帽山。
[4]摩竭纹:又作摩羯纹。摩竭是印度神话中的一种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动物,或曰鲸鱼,或曰巨鼇。这种水怪透过佛教经典、印度与中亚的工艺品,以及天文学上黄道十二宫的摩竭宫等管道传入中国。
[5]点茶:唐代后期风行的饮茶法之一。即以茶瓶(俗称壶或注子)煮汤(热水),茶末撮入碗,再持瓶注汤,同时利用调达子在茶水中搅动,再品饮之。
[6]和亲性:指茶在开源、节流、进贡、和亲、输边、外交、奉佛诸作用中的一项。又因茶多子,故用“多子多福”之意,常在婚仪中做聘礼。
茶文化东渡日本
陆羽《茶经》的问世,随着茶道文明的普及和发展,对茶叶的生产制造、茶叶的贸易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而在中唐出现了八大茶区和几条大的贸易路线。据陈椽《茶叶通史》的估算,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全国产茶已达200万市担,人均竟达3.64斤,不仅创造了历史的最高峰,而且制茶工艺和茶道艺术也有了一个新的突破。故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规定,凡民间种植的茶树,全部要移至官营茶园,民间存茶一律焚毁,这便是大唐历史上的“榷茶制”。这一法令,将茶叶的种植、加工和销售全部归于官府。榷茶制先是用于内贸,后茶马贸易[1]兴起,又开始用于边贸。与此同时,唐朝廷也开始对茶叶征税,以解决财政困难。[2]中唐以后,唐朝廷曾四次颁布关于茶的法令,可见茶在国计民生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制定的《茶税法十二条》中曾明文规定:“私鬻之犯,皆三百斤乃论死。长行群旅,茶虽少皆死。”从这项严厉的法令中可以看出,茶税对于唐朝廷的财政是多么重要,由此也可以看出,植茶和饮茶风尚在大唐帝国正在走向繁荣。也正是由于这样一种背景和现状,作为特产并在大唐帝国达到鼎盛和繁荣的茶叶,同丝绸、瓷器等精美绝伦的物品一样,走出本土远销海外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大唐茶文化也在这股必然的趋势中,在异国土地上开花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