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减租减息运动的同时,敌后根据地的另一项中心任务便是开展大生产运动,实现生产自给。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军队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根据地财政经济日益困难。为坚持持久抗战,陕甘宁边区留守部队开始倡导生产自救,从事种菜、养猪、烧炭等生产活动,以减轻人民负担。在取得成功后,中共中央将这一经验推广到所有部队、机关、学校中去。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克服困难”的口号,号召各根据地开展生产活动。1940年2月,中共中央向各根据地发出指示,要求在领导当地群众加强生产的同时,组织一切在职人员参加生产活动。1941年后,在日军的进攻和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封锁下,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了极大的困难。为了坚持抗战,中共中央发动各根据地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生产运动,以克服这一严重困难。
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组织起来》等报告和指示中,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制定了大生产运动的基本方针。主要有:(一)由于抗日根据地处于农村环境,抗战所需的物力财力大部分来自农民,因此必须实行以发展农业为主,同时发展其他生产事业的方针。(二)做到“公私兼顾”和“军民兼顾”。根据地有公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地主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除对地主经济加以削弱和限制外,要兼顾发展其他各种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三)由于根据地人力、物力分散,交通不便,对大生产运动采取“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四)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实行努力生产、厉行节约的方针。(五)组织起来,实行集体互助,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以个体经济为基础的劳动合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