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社会史分期问题以外,这场论战还引发了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就在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开始之初,被蔡元培聘为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的中共秘密党员陈翰笙正领着其属下王寅生、钱俊瑞、薛暮桥、张锡昌、刘端生等人在各地农村进行实地调查。随后,他们更进一步与其他农村经济研究方面卓有成绩的吴觉农、孙晓村、冯和法等人一起,成立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以陈翰笙为主席,接受中共左翼文化总同盟的领导。该研究会在1934年开始出版《中国农村》月刊,由薛暮桥专职主持,孙晓村、冯和法为对外的代表。而原在中研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孙冶方、骆漠耕、徐雪寒和石西民等也来到上海,一同投身于研究会及为月刊撰稿的工作。这场争论所针对的是托派学者坚持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已经占了优势,“中国的一般的经济关系,无论在城市或乡村,都是资本主义的”。农村经济研究会的会员们用通过调查所得到的大量的事实来说明:中国农村同整个中国一样,仍然是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农村里面虽然相当存在,可是资本主义的矛盾还没有变成中国农村中一切矛盾的支配形态,而榨取剩余生产物的基础,主要地还在土地所有”。而辨认某一社会的经济结构或社会性质,要着重看生产关系本身,特别是要着眼于生产手段的所有者与直接生产者之间的对立关系,以及剩余生产物被榨取的形态。中国农村的阶级关系,非常明显地不是企业主与雇佣劳动者的关系,而主要是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和无地少地的农民饱受地主剥削的关系。中国农村中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准,也还是土地的占有情况,而并非是其他工业化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因此,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依旧是中国革命当前阶段的最核心的问题,它同时也就规定了当前中国革命的性质还只能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而不能是以资本主义为主要对象的社会主义革命。
相关影视:可达高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