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国、共、美三方就向东北派出军调小组达成协议,将小组任务仅限于军事调处,而将其他紧迫的军事、政治问题留待以后再谈。但就是这个协议,也因国民党的阻挠而无法实行。蒋介石指示熊式辉:“凡我军工作有妨碍之处,如执行组有前往视察之要求,亦可暂为婉谢。”即便美方代表白鲁德告诉熊式辉:军调小组的作用在于“可使国军顺利接收”,“可暴露苏、共勾结情形于世界”,但熊仍答复“不便与小组会议”,使得原定派出的执行小组无法到达战地执行任务。4月1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四届二次会议上发表演讲,声称东北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外交问题;在东北九省主权的接收没有完成以前,没有什么内政问题可言。蒋此言表明东北和平已不可能,国共双方只能以实力在东北较量,以此决定东北未来的前途与归属。
自3月中旬苏军自沈阳撤退起,东北形势即日渐紧张,国共双方均在调兵遣将,为大规模战争作准备。4月上旬,蒋介石指示熊式辉,对南满暂取守势,而用全力向长春挺进。根据蒋的指示,熊式辉将东北作战部署分为南北两条战线,北线由代理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郑洞国指挥新1军和第71军担任,南线由熊式辉直接指挥新6军和第52军担任。因为东北未接收地区集中在北满,长春又是东北首府,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因此蒋介石指示以北线为进攻中心;但南线对沈阳后方的威胁较大,因此熊式辉对南线较为重视。结果,就兵力部署而言,国民党军实际摆出了平分兵力、齐头并进的阵势。中共方面,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必须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作战。东北局据此调整部署,一改以往运动作战的战法,“集中全东北一切可能调用之兵力,在沈阳与长春之间铁路沿线上进行反复的争夺战,大量消灭敌人,力争阻止敌人于四平以南地区”。四平由此成为国共东北之战的中心。